• 秦宪刚
  •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19-03-06

秦宪刚:做精彩的昌乐二中人,做精彩的自己

222.jpg

秦宪刚,1993-1996年就读于山东省昌乐二中;1996-2000年在山东师范大学读本科; 2000-200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硕士研究生; 2003-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从事博士研究生工作,2007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2014年先后在西门子、中国移动与联想集团工作,2016-201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和英国莱斯特大学从事Marie Sk?odowska-Curie学者相关工作,哥本哈根商学院博士后,现为北京邮电大学教师,从事人机交互领域相关的研究,探索智能感知技术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多个专利。


2016年深秋,我正在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工作,高中同窗吕奉武微信告诉我赵丰平老师要和张申老师等一起到北欧交流。1996年从高中毕业后未再与老师们会面,未曾想20年后的会面竟然是在异国他乡。老师们一行行程紧凑,我们在季费昂喷泉和酒店匆匆相见,了解到昌乐二中所属的271教育集团正在与芬兰的学校进行合作办学与交流,不禁为二中老师们的超前眼光与国际化视野折服。要知道我们读书时昌乐二中是位于昌乐县城,仅招收昌乐学子尤其是北乡学子的县属中学,现在发展成全省招生,全国办学,全球合作的现代化学校,真是让人骄傲和自豪啊!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原先昌乐二中就在我家乡高崖村的村子北,当地乡亲们称为“高崖二中”。它其实距离冢头村更近,路西边就是冢头村,而二中就在路东边,二中的东边就是原先的高崖中学。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周边也属于学区了。读小学时,就听大人们讲哪家孩子争气考上二中了,那时二中也懵懵懂懂地成为我的一个小目标。时代变迁,1989年二中拆迁至鄌郚,变成昌乐三中,主要招收昌乐南部几个乡镇的学子,而原先县城的五中改名二中,原以为自此与二中无缘,未曾想后来各种机缘竟然又成为二中学子。

        而今虽已毕业20余年,二中的一切却依旧如发生在昨日,历历在目。

那时的校门把得很严,住校的同学要出去需要批准。那时二中校门外的街上林立着高大的法桐树,一到夏天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下午学校特意安排一个小时的运动时间,同学们自由组合到校门外跑步,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跑在法桐树所撑起的阴凉下。

        那时的二中一级一共8个班,6个理科班,2个文科班。我初入学时进入4班,班主任是语文老师秦宪亭老师。后来到了8班,唐培森老师与刘玉泉老师先后成为我的班主任,到了高三张申老师又成为了我们的班主任。

        那时的同学们早上5、6点钟就起床学习,晚上9、10点钟回宿舍,老师们也需要象父母一样陪伴,听到宿舍里有声音,还要敲门示警。英语和普通话一样好的张红老师偶尔会说一句“I’m tired”,工作压力可见一斑;赵素芹老师通古博今,喜欢让同学们讲自己的见解,印象中同学王佃强酷爱历史,总是能把在我看来有些枯燥的历史讲出一番天地;王沛栋老师儒雅淡然,耐心解答同学们的问题,能把抽象的数学题讲得通俗易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我们班考得不太理想,王沛栋老师甚是着急,跟同学们约谈商量对策;王启龙老师语速快,把政治问题分析得条理清晰。

        那时黑白红三色的校服很有特点,我喜欢穿着在街上走来走去炫耀二中学生的身份。

        那时的餐饮简单,每个月放假两天可以回家补一下,走的时候带回炒咸菜、咸鱼等佐餐,也有很多同学从家里带麦子回学校,换成馒头票。每天都有同学值日,放学后第一个冲出教室,拿着一个篮子去餐厅抢位置给同学们领馒头。正处于长身体阶段的男生们一顿三个馒头也无法饱腹,总想尽方法再找馒头吃。放学时会有学校职工家属做的菜卖给大家,几毛钱一勺子,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属于粗茶淡饭型,但我们当时却吃得津津有味。正是这样的简朴生活陪伴了我三年,让我学会在各种简奢间淡然应对。

        那时的宿舍一开始很大,几十个同学住在一起,后来盖了新的宿舍楼,变成8个人一间。一个宿舍的同学们为了能多尝几种口味的菜品,经常自由组合在一起。

        那时的二中,老师们还在用昌乐话上课,偶尔上教学观摩课,老师们努力说普通话,同学们也有样学样吃力地学,最后一起坚持撑着上完,下课铃声响起如释重负,操起驾轻就熟的昌乐话痛痛快快地聊。

        高考翻身的目标驱动着紧张的学习,因此二中的三年对我而言,是最充实和最快乐的,让我在独立走向社会之前就了解如何为了实现核心目标而周密计划,严格执行,坚持不懈,自我管理,持续提升。

        老师们每天带领同学们温故知新,通过平时的各种模拟考试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确保每天都有计划地推进,这就使同学们养成了进行自我管理的习惯,而这种自我管理的习惯让我在后来的求学、工作与生活中受益颇多。

        以我对中国文化与价值观的有限见识,父代表力量与权势,而母代表温情与悦纳,但除了父亲,我们很少用父来做定语描述一个事物与我们的关系,相反,母却被用于描述我们与学校的关系。这或许源于母亲的慈爱与包容,她不会因为你没有权势而低看你,也不会因为你不够优秀而忽视你,她在乎的是,能否给你提供最好的条件成就一个最精彩的你自己,不为人生留下遗憾。

        母校的教育对我们成长如同母亲的养育一样不可或缺,受用一生。我在二中的三年求学成长经历,深刻体现了母校的内涵。

与很多同学相比,我的基础并不扎实,而我个性也非主动型,刚入学时成绩在班级里靠后。但二中的老师们有教无类,对于我平时上课和各种月考、期中与期末考试表现出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耐心指导,我自己也逐渐培养了自信心,成绩逐渐提升。虽然二中有新的教育理念推出,但对我而言获益更多的是自律性,自律让人能面对诱惑坚持方向,遇到挫折不屈不挠,这得益于二中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以及从他们身上获得的勤能补拙和坚忍不拔的信念。这些让我正视不足,取长补短,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在我看来这也正是对“让每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一个精彩的故事”的培养目标的体现。

        人生如潮起潮落,日升日落,花开花谢,有光彩照人的时刻,也有挫折失落之时,而母校的经历让我懂得如何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努力克服困难,拨云见日,重见彩虹,在人才济济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最好的自己做对社会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现在也成为了一名教师,母校“让每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一个精彩的故事”的培养目标,也成为了我自己培养学生的目标。

        人生60已是花甲,而母校60则初入芳华。祝愿母校扎根昌乐,放眼全球,在下一个60年里为人类教育史续写属于昌乐二中的精彩篇章。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主城区 | 集团电话:0536-2990777 | 邮编:261325 | 传真:0536-2990777 | 观摩培训热线:0536-2990723 | 备案号:鲁ICP备14033316 鲁公网安备37079302000002